《他打完我,還抱著我說「我太愛妳了」》
——原來,愛可以這麼痛

我們交往六年、結婚三年。
他曾經是讓我笑到肚子痛的男人。
但我沒想到,從第一次他摔門,到後來摔手機、摔碗、摔我……
一切都變得那麼快。
那天,他情緒失控推了我一下,我撞到牆角。
流血的我站在浴室,他抱著我、哭著說:「對不起,我太愛妳了,才會控制不住。」
我竟然,原諒了他。
我不是沒想過離開,但我不知道為什麼,我一直走不開。
是因為害怕,還是我早就覺得自己「值得這樣」?
我好想知道,有沒有人,曾經也被「愛」傷得體無完膚。

💬 如果你是我,你會怎麼做?

🌿催眠師專業解盤|《他打完我,還抱著我說「我太愛妳了」》
第一次見到她時
她的手臂與眼角還留著瘀青。
我輕聲問:「這些地方……還會痛嗎?」
她沒有回答,眼淚卻靜靜落下。
她慢慢說出這六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家暴,
但比傷口更深的,是她心裡的困惑與撕裂——
她捨不得離開這個曾讓她笑得像少女的男人,
但理智知道,她早該走了。
只是,她做不到。

一、背景理解與問題點釐清
暴力的甜蜜陷阱:當「愛」與「傷害」糾纏成習慣
在催眠與諮詢中,我們逐步釐清她身上的幾種心理現象:
💔 1. 矛盾依附:「道歉性高潮」現象
每一次暴力過後,他總是用加倍的溫柔、眼淚與擁抱補償。
這讓她的大腦誤以為:傷害 → 原諒 → 更深的愛。
長期下來,潛意識開始渴望那份錯位的甜蜜,而非真正的親密。
💔 2. 代際創傷:原生家庭的重播鍵
她曾經目睹父親對母親的暴力,而那段記憶,潛藏在她的戀愛模式裡。
她曾說:「他打我的時候,眼神和我爸當年一模一樣……」
這種熟悉,反而讓她誤以為這就是「愛應該的樣子」。
💔 3. 病態性防衛:「我能救他」的錯覺
她內心發展出一種扭曲的角色認同:
•將暴力合理化成「他太愛我」
•把自己的順從美化為「我的善良能改變他」
•甚至認為:「除了我,沒人能承受他」
這些防衛機制,讓她一次次留在原地,等待改變。

二、觀念重建與心理支持
在這樣的情境中,催眠師的角色,
不是說教、不是急切地讓她「離開」,
而是溫柔地陪她「看見」——她一直沒能看見的自己。
我們一起建立幾個關鍵觀念:
•🚫 暴力,從來不是愛的表現。
•🧭 真正的愛,是讓你感到安全與尊重,而非恐懼與懷疑。
•🌱 你有選擇權,有權利劃出界線,不需要用傷痕證明自己有多愛。

三、催眠介入與療癒設計
✅ 1. 找回自我
我引導她進入內心最熟悉的安全場景——
童年外婆家的客廳,陽光靜靜落在沙發上。
她在催眠中看見自己:瘦小、受傷、沉默。
她突然哭了,說:「我好久沒好好看過自己了。」
我們讓她在催眠裡擁抱那個自己,
第一次說出那些曾被壓抑的話:
「妳很勇敢了。」
「妳不是沒用。」
「妳值得被好好愛。」
這是她與自己最深刻、最真實的一次對話。

✅ 2. 看見未來
當她漸漸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,我們一起描繪未來的生活。
她看見自己搬離那個家,開始工作,交新朋友,
有時雖然孤單,但卻平靜。
她笑著說:「原來我也可以不靠他,活得很好。」
催眠讓她提前「練習」獨立、自由的自己,
也為她的實際行動,鋪好了心理與情緒的地基。

✅ 3. 創傷釋放
在她準備好之後,我們引導她回到過去,
回到那個目睹父親施暴的夜晚。
這次,她不再只是無助地站在角落,
她以一個成年女性的身分,站在當年的自己面前,
溫柔地說:「妳沒有錯。」、「妳值得更好的生活。」
這一刻,她終於明白——
那段歷史,是過去,不是她的宿命。

✅ 4. 自我強化
她主動學習自我催眠與情緒管理,
每天練習對自己說:
•「我配得上健康的愛」
•「我可以保護自己」
•「我不再忍受讓我受傷的關係」
她學會用呼吸安撫自己、用語言療癒自己,
一點一滴,重新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。

四、後續轉變與重生
最後一次見到她時,她的眼神不再飄忽,聲音也不再顫抖。
她對我說了一句話,讓我永遠難忘:
「我現在知道,我是有價值的。」
三個月後,她傳來一則訊息——
📱「昨天他跪著求我回去,我竟然笑了。
原來,不心軟的感覺,這麼輕鬆。」
現在的她,在家暴中心擔任志工,
特別擅長安撫剛逃離暴力的新來者。
我曾聽見她對另一位女孩說:
「我們不是離不開,
是曾經忘記了——
獨處,比挨打,安全一萬倍。」

🔚 結語
我們總以為那是愛,其實早已是疲憊的綁縛。
催眠不是讓你遺忘痛苦,而是讓你從潛意識深處重新選擇:
這一次,我選擇自由,不再原諒傷害。

你值得一段不需要用淚水證明存在的愛,
你值得完整地、勇敢地、被尊重地活著。

💡 給你——若你正身處類似處境:
身體的瘀青會消退,但心理的淤青需要主動療癒。
當你可以在他道歉時,冷靜地問自己一句:
「如果你真的愛我,為什麼捨得讓我痛到懷疑自己?」
你,已經走在重生的路上了。

​註:已獲得個案同意並已去標籤視別化
#家暴不是愛 #控制不是溫柔 #我該怎麼辦 #情感困境 #內在創傷


相關文章